sakahir 藤編濾勺 Crafts Hualien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中,主食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種是水煮,水煮顧名思義就是將食物放進滾燙的水中,待食物煮熟後便可食用,濾勺的出現年代並不可考,但可以知道的是這個物品的出現可能跟煮食的方式有關聯。
karahay 遮日具 Hualien 在花蓮港口部落的阿美族人,會利用輪傘草編製成遮陽蓆,在外出耕作時,會穿上遮陽蓆,綁縛在背部,可以避免太陽曝曬之外,也可以當雨具。除了輪傘草之外,芒草莖或竹枝也可以作為製作蓆面的材料。
掛魚鉤 Hualien 在東海岸阿美族風乾的方式,會利用鐵絲做的掛鉤,彎成手掌大小尺寸,造型上有兩種,一個是彎成兩個鉤子,鉤子可勾住魚的眼窩,另外一種造型則是衣架造型,同樣也是穿過眼窩,掛好後並掛在鐵桿上。
背式茄芷袋 Hualien 因為雜貨五金或是量販的貨車就可以買到的茄芷袋,而且便宜,將原本手提的造型,加工之後變成用背。上山工作的人們,在袋子裡放工具,在採籐、採野菜的時候也可以把取得的植物放進袋子,碰上了泥土可直接用水清洗就可以清洗乾淨了,因為的茄芷袋的布面結構是有網子空隙的,好清洗且不必等太久的時間就可曬乾。
修復的塑膠椅 Hualien 在部落裡的每戶人家幾乎都具備這樣的塑膠椅,因為買的人不一樣,所以在參與活動時可能會發現椅子有同款不同色或同色不同款,在散場時會容易將他人的塑膠椅收走,所以都會在椅被寫上名字或是寫上第幾鄰幾號,這麼一來收錯時也可以將它歸還某戶人家。
sakahir to cilah 撈鹽匙 Hualien sakahir to cilah為阿美族語,sakahir中文翻可譯為勺子或耙子;cilah中文翻譯為鹽,整句翻譯應為「鹽巴的耙子」,簡化成「撈鹽匙」。在原住民的語言中,如果是行為與物品結合而產生的,造詞上會使用短句去形容物品。
煤油燈 Hualien 此物件為Roit阿公自行製作的煤油燈,煤油燈的外罩是利用玻璃瓶,裡面放一小瓶有蓋玻璃瓶,蓋子做一個孔放置燈芯,瓶內放煤油,玻璃瓶外還有做掛勾,亦方便掛船上,避免船身搖晃而掉落。兼顧照明、防風亦可控制燈心長短做亮度調整的功能。
工藝筆記 / 生活中的低調美-fakar Crafts 總覺得在角落發亮著,眼睛時不時的會看著,有時會發現哪裡編錯了,有時會覺得哪個部分不好,可以做為下次製作時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是就像阿公在他所製作的工藝品記下的時間一樣,看見的是當時與阿公學習製作fakar的回憶。
工藝筆記/2019年最後一個籐編物件:faroro(自學篇) Crafts faroro,屬阿美族群的背負型編器或稱背簍,是台灣原住民族群常見的搬運用編器,大致可分為兩種,即背負型和頂載型,其中提把的造型在陳奇祿一書《臺灣土著文化研究》中提到「這種將籐條屈曲作倒置U字形為背簍角柱,見於泰雅、賽夏、布農、邵族和阿美族群中,並未見於其他族群⋯⋯」。
sakahir 藤編濾勺 Crafts Hualien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中,主食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種是水煮,水煮顧名思義就是將食物放進滾燙的水中,待食物煮熟後便可食用,濾勺的出現年代並不可考,但可以知道的是這個物品的出現可能跟煮食的方式有關聯。
工藝筆記 / 籐編技法視為一種族群特徵 Crafts 細看置物籃的編織方式以及邊緣的收編,過去所搜集的資料立刻出現在腦海中,頓時想起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一書中所分析的排灣族籐編技法,透過書籍讓我更快速的分辨這置物籃就是排灣族的籐編方法之一。
工藝筆記 / 籐編的工具 Crafts 有關於kapitan、atapes會使用到的工具,在此篇做一個說明。其使用到的工具有一部份是編製者本身所自製的工具,其另外所用到的則是在現今五金行或是手工藝材料行便可以買到的工具。
工藝筆記 / 逐水而居 汲水工具 - Tayhaw Crafts 原住民在選擇居住地時會選擇靠近水源的地方,每天生活所需的水,則是需要靠人力汲取或搬運。汲取的器具有陶器、竹筒、葫蘆或椰殼等。在未習得鑿井技術之前,運用竹子空心的特色作成管子的用途,將竹子剖半,兩面成為水管,再從高處取水至家中;竹子內部的結構可儲存水,作為竹壺使用。
工藝筆記 / 籐在生活裡的蹤跡 Crafts 談到學習籐編的過程,阿公以自身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家中要用的東西有缺少,例如:atapes(簸箕)、fakar(籐筐),就要想辦法自己做出來。」因為時代的不同,即使會有來與阿公學習製作籐編的民眾,但是鮮少人會持續,阿公最後也叮嚀學習籐編要認真且有耐性。
工藝筆記 / 透過五感 產生對籐的記憶-kaway Crafts kapitan與kaway的相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底部、身部的製作,而在真正學作kaway之前,我們認為我們都會編kapitan了,所以我們都一致認為「應該不難吧,很簡單吧。」
工藝筆記 / 一種源於生活,又融入生活的技藝 - kopid Crafts 我們到Tida’an吃早餐,看到煎台上的用sofok做燈罩,而在田裡農作的族人,背上的karahay是輪傘草編織的,隨處都可見著源於生活又融入生活的工藝。
工藝筆記/2019年最後一個籐編物件:faroro(完工篇) Crafts 「阿公,我們沒來上課的時候你都在做什麼呢?」,他說「做這個啊(小的faroro),不做不行喔(會手癢),妳們老了之後會跟我一樣喔,會一直做...」,faroro完成之後,便是結束了今年度工藝學習,阿公的眼神有一種看著學生要畢業的心情,我想我們沒上課的這段期間,阿公可能又會做很多小小的faroro了吧!
工藝筆記 / 整理學習籐編筆記的總結 Crafts 在2019年的三月,啟動我們回到花蓮豐濱港口部落進行工藝學習的旅程,與Roit阿公(林清進耆老)學習籐編技術,回顧這九個月我們所學的編器,從中分類出:農用、漁獵、生活,還有兩個編法被歸類為應用,整理著工藝筆記再透過文獻的閱讀,以及我們學習的經驗,讓我們了解編器的造型以及編法,在使用上有什麼相互的影響。
工藝筆記/居家生活的籐編應用 Crafts 在某次留在港口的夜晚,有機會坐在她們家的sasa上聊天,當下的感覺就像我自己在家中使用月桃蓆的方式,月桃席在排灣族忠亦是常見的傢俱,到了當代可臥可坐的月桃蓆可幾乎說是每家必有的傢俱,sasa對他們來說也是與家人相處的記憶。因為看見了sasa這樣大的籐床,我認為台灣原住民並不是沒有籐編的傢俱,而是傢俱這個名詞每個人的詮釋不一樣。
工藝筆記/採籐的生活哲理 編籐的處事態度-kopid Crafts 記得上一次學kopid的課程時,是阿公孫女畢業典禮當天,也正是放暑假的開始,而kopid就像是我們的暑假作業,在這期間沒有間斷上課,學了其他藤編器具的製作(如:kaway、fakar、pongki)
工藝筆記 / 手留下的痕跡 都是過往學習的經歷-kapitan Crafts 阿公用長臂勾將掛在上方的魚簍、後背籐籃勾下,便走出倉庫外面,而倉庫外也掛著手提式的籐籃,還有一個背簍。從阿公的背影看過去,挑起好奇心,想一探究竟倉庫裡的物件。阿公並沒有說太多話,當他拿起這些物件的時候,就已告訴我們答案。
工藝筆記 / 延續籐編文化 從沿著紋理脈絡編織起-atapes Crafts 從一篇文章中讀到一段,覺得很適合用在我們學習籐編的心境「從一件籐的作品完成,乃可從編製的過程中領悟到創作的奧秘,其構思的獨特技巧,非屬一般所認為的藝匠,而是臻入藝術的極高境界,並放射出燦爛的光芒。」我想那光芒就是當阿公從倉庫拿出任一件籐編作品時所放射出來的吧!
工藝筆記 / 文化流動下的佩袋 — tafolod Crafts 檳榔袋以及煙草袋在台灣各族群間都有出現過相同功能盛物的袋子,不過在裝飾上以及使用的意義而有所不同。過去的阿美族人嗜好煙葉與檳榔,「情人袋」、「檳榔袋」都是以袋中盛裝物作為名稱。
工藝筆記 / 縫間的智慧 – kopol Crafts 因為籐的韌度以及可塑性高,而運用螺旋編法的方式製作帽子,是因為籐皮固定籐芯,讓籐芯固定不動,而籐皮的韌度高,兩者的特性加在一起,讓籐帽處處充滿張力與壓力的關係,產生了保護的功能。
工藝筆記/籐編的基礎課程-pongki Crafts 發現這項文物僅出現於阿美族,目前我未曾看見相似的物件在別的族群,這或許跟各族接觸到閩南、漢人的時間,還有農耕作物的改變有關聯,我想這就是所謂最基本要會的籐編器具幾原因之一吧,因為家家戶戶都會用到這最基本的民生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