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牌19號的Kakita’an祖屋
對於重新搭建曾被颱風吹毀的kakita’an祖屋的Ina Tipos而言,當初是因祖先託夢說想要從中研院回來部落,當她完成後,她很開心地可以把祖屋的故事說給我們聽,但我們認為ina Tipos不只是為了跟大家說故事,而是讓家族的生活更貼近kakita’an祖屋的文化精神核心,身體力行樸實而勤儉。這在同是kakita’an家族的kaka Mayaw身上也看見。
-
自製與重組 _ 採集物件的小故事
物,人與人連結的媒介 在部落中自製的物件,在早期的農耕生活中有其分工。如黃藤,採集區域的危險度高、材料處理時間長,通常會以男性為主(現代已有所改變,也有女性工藝師製作籐器)。
-
空間與時間建構的感知
從舊部落看現在居住的部落,是在山坳裡的一片平地,我們稱作「Cawi’」,也就是靜浦。靜浦部落位在花蓮東海岸的最南端,鄰近秀姑巒溪、靠近太平洋,環山面海,看山看海是我們最平常的日常。
-
花蓮色彩 / 夏天黃澄澄的巴吉魯
在這個盛夏的季節裡,巴吉魯算是花蓮的名產,工作室的夥伴說「這個時候阿嬤就會提一袋回家,因為親戚朋友都會給」、「在夏天記憶裡的冰箱,是被黃澄澄的巴吉魯給塞滿著」,還有「餐桌上除了西瓜之外,少不了巴吉魯」! 在花蓮的日子越來越長,現在談起這裡的夏天,會想起巴吉魯,黃橙橙的。
-
隨筆 / 靜物 修補 玉石
喜歡用拍攝靜物的方式紀錄三角包,有點像雕塑品,也有沉靜長久的感覺。也許因為是工業設計出身,總是希望包袋也可以像家具一樣,在生活中陪伴人們很長很長的時間。實用,耐用,只需要少少幾款。
-
隨筆 / 應該就是一種想延續這個工藝的熱情吧
前陣子部落小旅行第一次舉辦時,舒米阿姨為大家進行了一場編織 輪傘草 小杯墊的教學。雖然只是小小一片乍看起來很簡單的杯墊,但是大家從挑草開始,編了兩個多小時都還來不及完成。於是有人好奇地問舒米阿姨,為什麼要做這種這麼辛苦的工藝呢?而阿姨則是一如往常地溫柔輕輕說「應該就是一種想延續這個工藝的熱情吧!」
-
隨筆 / 底片
很喜歡 底片 的模式,一卷只有36張,要仔細斟酌每個畫面,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光。接下來就是等待,等著拍齊後聽到底片捲動的聲音(相機太古老螢幕已經無法顯示了),等著沖洗店老闆幫忙洗出來,然後抱著期待的心情,看著沒有預設的成像驚喜。耗費的時間有點長,但是一層一層的堆疊,讓底片的粒子看起來很永恆。
-
隨筆 / 巴黎盧森堡公園 的九月
去年九月,在展覽期間租了巴黎盧森堡的學生宿舍兩週。宿舍建立於 1906 年,裡頭木櫃嵌著黃銅零件,木地板磨損得只剩下一點點亮光漆。每天早上會聽到中庭學生的嘻笑聲,還有食堂歡樂的用餐聲響,走樓梯的時候則是會看見一間間典雅的教室。
-
活動 / On the Road:柳宗理的老題目與新回應
這次的主題講了關於 In-house 的人與人,關於文化意象,也試著回到社會學的文獻,看看在理論結構裡今日的社會樣貌。過去學家面對電視進入生活感到虛假,今天我們的日常則是虛實交融。 不變的是,真實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用開放又好奇敏銳的眼光觀看世界,應該就是舒服面對眼花撩亂世界的生存之道了!
-
隨筆 / 竹筒包
「去山上的工寮,都要住個3天以上,只要有鹽巴、辣椒、水,就可以生活。」從部落的家屋走到山上的工寮,通常需要一段路,行經溪流即可以將水裝入Tayhaw裡,沿路採集食材,走到工寮後即可升火煮食。
-
隨筆 / 實用而生
一件傳統的籐編背簍,也許用上十種編織技巧。例如使其站立的圈底,使邊緣堅固的收緣,以及分擔拉力的紮結。 喜歡這些樸實無華的編織,因為實用而生,所以並不複雜。